首页 > 实用范文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11 10:29:14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精选多篇)(全文共17114字)

——河北省xxx按:与高速公路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条农村公路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太行深山,那一条条几公里,哪怕是1公里的盘山道路,却成为万农民通往外面世界的“独木桥”,也是几代甚至十几代山区人民殷切的梦盼。2014年,在xxx县“交通建设年”里,占据全市公路里程分之的公路通上了水泥路面。xxx县,这个曾经是全市“村村通”最薄弱的山区县一举成为基础设施先进县。这里讲述的故事,正是我市全面进行“村村通”建设的辉煌缩影。

初冬时节,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xxx县西部山区,条条平整的县、乡、村路,像舞动的银龙,横亘在山地与丘陵之间,把那厚重的山,纯朴的人,和那温馨的丰收情境鳞次栉比的划拔开来。这是“村村通”工程给山区带来的巨大变化。用xxx县党委一班人朴实的话说:“村村通工程是党为群众带来希望与福音的工程,再难也要进行到底,一定要改变太行深山区人民落后的交通面貌,让大山的父老乡亲们早日奔上小康路!”

这是一句话,更是一个艰难的决心!

这是一个决心,又是一个不知何时才能竣工的工程!

这是一项工程,最终还是一个点亮山区人民心窝子的铿锵承诺!

这个承诺,意味着要斥资万元,为山区乡个行政村,占据全县的人口修建弯弯延延公里的山区等级公路。

“政府发动,群众行动”,2014年,是“村村通”工程的第一年,xxx县建设农村公路公里;2014年,村村通工程覆盖了个村,共建农村公路公里;截止目前,“村村通”工程已,比计划提前了。

山路第一弯:“老道旯旮”的深情诉说——

2014年11月3日,正在果园里忙着收获苹果、柿子的冀家村乡老道旯旮村党支部书记甄自平,听说我们要来采访“村村通”工程,不顾手头的活儿,就一路小跑地赶来,迫不及待着领着我们来到2014年底竣工通车的小村大道上。内敛的老支书深情地说“这条道儿啊,真好!真好!!!”

话说间,一辆辆满载着板栗、苹果、柿子的卡车从这个小小旯旮里驶出,据说,这些果品将远销到全国各大城市,果农们的生意像家家户户房顶上打秋的玉米,金灿灿,红火火。果农张哥儿说高兴地说“俺山里通了这路以后,俺媳妇再也不愁苹果烂在家里啦,供都供不急哩——”

老道旯旮位于晋冀交界的半山腰,从乡路过往村东头的小路长约4.5公里。虽说不长,但正是这个又窄又陡的山路,让旯旮村的村民一走就是整整六代人。六代人,他们每天上山下田,挑水施肥,年年盼着辛苦的劳作能有个好收成;六代人守望着这片绿色山场,种植自给自足的干鲜果品;六代人,他们在沙滩沟里艰难跋涉,看着卖不出去果子干干地着急;六代人,他们把“丰收”一担一担地从山腰抬到路口,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半山腰的家;六代人,他们几乎足不出户,望着山那边的山,听着自己的回音……

第一任老支书张存礼一生最大的的夙愿就是能为乡亲们修一条好路,之后七任支书为了完成他的遗愿,等着,盼着,跑过,试过,付出了代价,想尽了办法,这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道路,也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道路变得遥远而又漫长。

2014年新春刚过,像往常一样,冬天的山场格外静沁,喇叭里传出了一阵声音:“从今天开始,县里要给咱老道旯旮村修路了——”听说县里要来修路了,老道旯旮的村民并没有平原村农民那般惊喜。生活在这里的人最清楚,这些年,老道旮旯修了路修了若干次,可年年修年年毁,至今乡亲们还依然没有见到一条像样路。更多的村民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前来考察道路的县、乡领导及市县交通部门负责同志。

比起平原村,老道旮旯要山高、沟深、河宽、水急、线长、滩多,路基大部分濒河而建。要更多地考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路面坍塌等现象的发生,一位年长的老大爷,对前来勘查路容路貌的技术人员说“年轻人,别费那心思了,这路修不成!”。

市、县交通部门负责同志来了,县委有关领导来了,他们为该村修建这条道路拔付资金万元,与一线的工程人员一道,齐心协力战天斗地。他们走到党员身边,走进群众中间,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有关政策,把县委为村民们修建致富路的决心,坚实地砸进乡亲们的心窝窝里,像地基一样铺就在4500米的羊肠小道上。随着工程地进展,村里不少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工地上进行义务劳动。七十岁的老党员、也是老村干部张新春体弱多病,却每天不不亮就到了工地,和这里的工人们一道捡砂砾,砸石子,一刻也不闲着。寒冬里的一天,山里的气温比平原骤然下降了三四度,县长田德荣看到他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少干,拉着他那双冻裂的手,硬是扶他到了一旁说“大爷,您比种自家地还卖力呢!”大爷说“我这一辈子,合眼前就想看俺村这条路能修好啊——”

老大爷的话深深触动了县委、政府一班人,他们知道,还有无数像老道旮旯村的张大爷一样的山区人民,眼睁睁地盼望着,党委、政府能把致富的路修到自家门品。修路,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山路又一弯:“风雨路人”的铿锵承诺——

老道旮旯村仅仅是我市个山区村的其中一个。

2014年是我市提出“村村通”建设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xxx县一大批生态文明村同率先行动,走在小康大道上。而分布在太行深山的贫困村却无法与之抗衡。仅冀家村乡就有贫困村个,木叩、马庄沟、桃树村、老道旮旯、安子垴,这一串串蹊跷的村名串起了太行山东麓这片悬崖峭壁。

“先从最难的路开始!”在2014年初该县的党政联席会上,在认真听取了该县交通局长郭奎明的介绍后,书记、县长以及主管领导达成了共识。他们把目光送向了墙面上的“村村通”地图,送向了上面标记着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个达到“村村通”的个村的标记。会议一结束,县领导就就会同市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驱车赶往深山区。从刚刚修建的乡道梁石公路到老道旮旯村,他们陡步行走素有北方“香格里拉”之称的青山绿水中,脚步却异常沉重。

“我们一定要最广大的发动群众,积极配合这项恩泽子子孙孙的民心工程”冀家村乡立下了军令状。

“一定要让老百姓走上好路!”交通部门派驻了最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陆续赶往工地。

有了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有了县领导的关注,有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信心,浩大工程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再大的决心也只是一句空话,也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建路难,难在缺资金,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是修路的头等大事。在没有一分钱启动资金的万难时机,为了尽快使工程开工建设,同时不加重农民负担,xxx县财政一次性拔付资金万元,专款用于村村通建设。同时进行了科学的预算与计划,分段实施,分步进行,很快组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亩的山场摆下个战场。条山区新建公路齐头并进,条在建村路拓宽改造工程如火如荼。

为了打好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xxx县交通局局长郭奎明带领局党委一班人实行分片包干,坐阵指挥。施工场上,铺路工人、质检技术工人和交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冒风雨、战酷暑,始终奋战在建 ……此处隐藏13560个字……创新精神,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经验、全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使我们下决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研究后确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在2014年年初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们把这项工程列为全市2014年的“五场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确定为为人民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同时,通过组织到黎城参观,就地召开现场会、动员会以及在全市大造舆论,广泛宣传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集中一年时间实施村村通,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积极可行,对农村乃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形成了以下五点共识: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交通这一角度看,可分为江河经济、海洋经济和路桥经济三大阶段。江河经济属于封建社会以前,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一时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两岸。海洋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输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本输出地和资本输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海陆集合处,由此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路桥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后期和后资本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时代,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人

第五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三百万民众苦战太行 八千里路网助推小康 ——长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居太行山之巅,辖13个县(市区)、132个乡镇、348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19万。 长治市境内80%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沟深。当年曹操北征路经此地,面对巍峨的太行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道出了行路之艰难。特殊的地理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震惊中外的“上党战役”就爆发在这里。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兴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两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仅2014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2014年又在偏远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个行政村中有3111个实现了“村村通”,通村比例达到了90%,两年修建农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国52年修建总里程的2.3倍,创出了全国农村路网建设的奇迹。国家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原部长黄镇东、副部长胡希捷、冯振霖、原副部长李居昌和省委书记田成平、原省长刘振(请你关注:www.)华、原副省长杜五安、省交通厅厅长王晓林等领导亲临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内蒙、河北、陕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40多批6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后,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人民群众将写有“民之路石”、“路在百姓脚下、碑在人民心中”、“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样的锦旗牌匾自发地送到了交通部门。今年3月30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我市占到三分之一,分别是壶关县、屯留县、沁源县、平顺县、襄垣县,其中壶关县为“标兵县”。 在实施“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典型引路,及时推广,形成村村通共识 长期以来,农村交通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道路交通不便,一些边远山区信息闭塞,通讯落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农民种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由于道路交通不便,许多旅游景点“藏在深山人未识”,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道路交通不便,偏远的村庄群众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小病拖成大病,甚至丧失了生命;群众诙谐地说:农村公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盼修路、盼致富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首先解决交通滞后的状况”,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都有共识,但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变为现实。2014年,黎城县自逼加压,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完成投资3500多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2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167个,全县通水泥路村数由原来的50个增加到21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6.1%,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县论财力不算是富县,论人口不算是大县,论地形条件不算是平县,论公路基础设施也不能算是好县,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这充分说明,农村公路建设的制约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经济条件差,自然地理条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经验、全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使我们下决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研究后确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在2014年年初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们把这项工程列为全市2014年的“五场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确定为为人民群众办的10件实事之一。同时,通过组织到黎城参观,就地召开现场会、动员会以及在全市大造舆论,广泛宣传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干部群众的畏难情绪,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集中一年时间实施村村通,不仅是客观需要,而且积极可行,对农村乃至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形成了以下五点共识: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交通这一角度看,可分为江河经济、海洋经济和路桥经济三大阶段。江河经济属于封建社会以前,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一时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两岸。海洋经济属于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输出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资本输出地和资本输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的海陆集合处,由此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路桥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后期和后资本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时代,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沿江河、不靠海洋的内陆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内陆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架桥修路、改善交通,路修到哪里,资金、人才、技术就会流向那里。路桥经济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举。可以说,二十一世纪就是路桥经济时代,共产党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潮流,大力发展路桥经济。[1] [2][3][4][5]下一页

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工程建设项目监管经验交流材料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经验交流材料

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精选多篇)(全文共1711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